关于农作物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体系及应用实践,综合行业规范与地方案例,整理核心要点如下:
定义
通过生态调控、农业防治、生物防治、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,实现病虫害可持续控制,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。
核心意义
减药增效: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%-30%,降低抗药性风险;
生态友好:保护天敌种群,减少面源污染,维持农业生物多样性;
质量安全:农产品农药残留显著降低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
种植诱集植物:田埂种植香根草、波斯菊等,诱集害虫卵并保护天敌;
稻鸭共育:水稻分蘖期放养鸭群,控制螟虫、福寿螺及杂草;
清洁田园:清除病残体、翻耕灭蛹,减少虫源基数。
天敌释放:稻田释放赤眼蜂寄生螟虫卵,茶园使用台湾甲腹茧蜂防治斜纹夜蛾;
微生物制剂:喷施苏云金杆菌(Bt)防治鳞翅目幼虫,井冈霉素防控稻瘟病。
灯光诱杀:每30-50亩安装太阳能杀虫灯,诱杀夜蛾、稻飞虱等;
色板与性诱剂:黄板诱杀蚜虫、粉虱,性信息素干扰二化螟交配;
防虫网覆盖:设施农业使用30-40目防虫网阻隔迁飞害虫。
精准施药:选择高效低毒农药(如氯虫苯甲酰胺、吡蚜酮),结合免疫诱抗剂(氨基寡糖素)增强作物抗性;
轮换用药: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药剂,延缓抗药性。
贵州开阳县蠋蝽防治技术
利用蠋蝽捕食烟青虫、斜纹夜蛾,替代化学农药,实现烟草种植零化学防治。
智能化监测: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虫情,结合大数据优化防控方案;
生物防治升级:扩大台湾甲腹茧蜂等高效天敌昆虫的扩繁应用;
标准化推广:制定《绿色防控技术规范》等团体标准,推动全国示范基地建设。
农户层面:优先采用生态调控与物理防治,减少化学依赖;
政府层面:加强绿色防控物资补贴(如杀虫灯、性诱剂),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络;
科研层面:研发抗病虫品种与新型生物制剂,提升技术集成度。
更多技术细节可参考等来源,或关注2025年PCO智能化服务研讨会等行业动态。
Copyright © 2022 西安唯美康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5061614号 XML地图 网站建设